nvidia的GeForce Ti系列时代,是无比辉煌的,留下的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不是nvidia在其后的市场策略和研发进度上判断失误,也许nvidia早就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了。相反ATI则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攫取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其后的市场争夺中,如果不是nvidia让老将重出江湖,力挽江山,恐怕今天nvidia的日子将远非现在这个样子。
入门级别的显卡目前的表现大家就可以看出,nVIDIA目前的GeForce FX5500,意在加强其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力,ATI方面,同样定位在中低端市场,ATI Radeon 9600SE目前已经不再位居重任,替代ATI Radeon 9600SE的,将是目前的新生代ATI Radeon 9550,目前在新品上市的厂商中,铭瑄是速度最快的。
从历史上看来,在500-700这个价位中,必定乃重兵争夺之地,毕竟这一块是产品数量最大的一部分。而ATI较nvidia来比,这个阶段一直没有一款定位十分成功的产品,虽然ATI Radeon9200 128M在这个价位上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从市场的表现来看,价格更便宜的ATI Radeon9200 64M要来的更好,虽然这个困扰ATI的问题在ATI Radeon9600SE的出现以后有一定程度的解决,但ATI Radeon9600SE却要直面其64bit的位宽的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ATI Radeon9600SE的形象其实远非那么完美。
当初nVIDIA发布GeForce FX5200,作为GeForce FX5200本身来讲,只是一块定位于入门级别的Direct 9.0的显卡,而站在ATI的立场上,为了挽回中低端市场,ATI推出了Radeon 9600SE,核心源于Radeon 9600,一下子便在Radeon 9200和Radeon 9600显卡之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在这个价位上,Radeon 9600SE无论在性能还是在价格上都有相当的优势。一下便把GeForce FX5200抛弃到了后面,这是nvidia所极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这个情况下出现的GeForce FX5500,应该就是nvidia的本意。
具备128bit的显存位宽的GeForce FX5500的性能应该是领先的,而从测试中来看,GeForce FX5500的能力较FX5200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究源而论,GeForce FX5500应该也归属于GeForce FX5200的家族,基于cineFX设计构架,GeForce FX5500与GeForce FX5200的唯一区别仅在核心频率上,它高出GeForce FX5200的250MHz,为270MHz,GeForce FX 5500在市场中定位和GeForce FX 5200一样,都是入门级的DX9显卡,采用的是与GeForce FX5200一样的核心与技术,采用成熟的0.15微米工艺制程,具有4条渲染流水线,4个TMU单元,由于GeForce FX5500依旧在使用第一代的CineFX技术,事实上新版的ForceWare驱动提高了基于CineFX 2 技术的显卡系列的DX9 执行效能,就目前来说,GeForce FX5500确实是一块不错的显卡。
虽然ATI目前已经把ATI Radeon9550这张牌打出了市场,但最后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还的要市场来决定,尽管ATI Radeon9550一改过去SE的惯例简装版形象,此次打出的64M/128M的两个版本均是128bit的位宽,但要在人们心中扭转惯性思维,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目前的游戏,已经是号称全面来到DirectX 9.0的时代,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玩一些高特效搭配起来的垃圾,已经没有很多年以前那种游戏给人带来的一种心底的激动感受。新一代游戏带来最直接的应该就是硬件的攀比和追逐。平心而论,目前的低端显卡,确实因为本身的硬件执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体现DirectX 9.0 游戏的魅力,但真正做到了需要非常高的级别的显卡的游戏,小编认为尚没有。购买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需求,不要为了一些不实用的功能浪费金钱。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供自己的选择将多的多,而GeForce FX5500,实际上已经非常符合我们自己的需要,ATI Radeon 9550甚至都没有GeForce FX5500来的那么平易近人。
现在面世的GeForce FX5500已经非常多,厂商之间的细微差别也不是很多,购买时注意找些知名品牌和售后服务比较好的就可以了。铭瑄目前的GeForce FX5500在以较少的代价为使用用户构造了一个入门级别的DX9.0的平台。做工及使用性能都不错,非常适合广大普通学生用机,DirectX 9.0入门级用户,及对特效表现要求不高的用户。并且售后服务相当不错,响应时间也短,客户的满意程度都相当不错,值得考虑,并且价位有望更进一步的降低。(新闻稿 商科集团提供 2004-04-12)